据西北工业大学官微消息,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通过模仿我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舌状分形沙垄结构,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该结构减阻率较之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减阻风向摄动角度从35°增加到了60°,减阻性能已突破半世纪以来小肋气动减阻技术性能极限。
研究花菜也能做科研、发论文?是的,你没看错!
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期间,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7篇(含第一单位14篇、第二单位3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9篇,展示了较为强劲的学科发展后劲。
Nature系列期刊几乎覆盖了所有大学科领域。而近三年来,Nature更是基本是以每年3本新刊的速度不断扩张。
施一公团队近10年在Nature/Cell/Science等已发表76篇文章
施一公团队从2014年到2023年(截至2023年3月23日)在Nature (4篇),Science (14篇),Cell (7篇),Cell Research (9篇),PNAS(15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Protein Cell (3篇)及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5篇)等发表76篇文章(包括综述及研究论文,通讯作者的有68篇文章)(文章后附列表),专注于剪接复合物,核孔复合物及分泌酶等的结构解析。
3月8日,西湖大学理学院何睿华课题组连同研究合作者一起,发现了世界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其性能远超传统的光阴极材料,且无法为现有理论所解释,为光阴极研发、应用与基础理论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
2023年3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学张林兴、田建军及北京工业大学卢岳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Ferroelectricity in layered bismuth oxide down to 1 nanome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层状氧化铋的铁电性可达1纳米。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Nature发文!
近日,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在山东德州乐陵市成功完成安装,扎根于齐鲁大地,送电至千户万家。
近日,山西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西工大/长春科技学院/空军军医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四校联合发Science!
西北工业大学邱强教授和王文教授,长春科技学院李春义教授,空军军医大学黄景辉教授,吉林农业大学李志鹏教授等人首次描述了鹿角再生的单细胞图谱。
论文"Smoke-weather interaction affects extreme wildfires in diverse coastal regions"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于《Science》杂志,并被选为同期亮点成果(Science, 379,6631, 457-461 (2023)